本站首页 | 中心简介 | 新闻动态 | 关于咨询 | 心理知识 | 心理协会 | 咨询信箱 | 咨询老师 
现在是:
当前位置: 本站首页>>心理知识>>疫情心理>>正文
 
戴好心理口罩知识篇(一):疫情中的应激(身心)反应有哪些?
2020-02-08 16:09 转自 电子科大心理中心 心理IN成电 微信平台

“我没有和确诊或者疑似患者接触过,但随着疫情发展,我还是控制不住地担忧,特别关注各种信息,身体一有不舒服我就会担心:我和我的家人不会感染吧?甚至有时候会感到心慌、胸闷,好像胸口压了一块石头一样。家人朋友都说我想得太多,劝我放松心情,但是我似乎做不到……”

现在我们大多数人每天早上醒来都会查看疫情信息,看到依然在每天增长的新增确诊数,我们可能会有各种担心、焦虑,有的人甚至会出现心慌、胸闷等身体不适。

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,大家瞬间丧失大量资源,失去了对生活的掌控感和安全感,身心都会发生系列变化,这些反应通常表现为一般的身心问题,这也是人在面对灾难时的正常反应,心理学上称之为应激反应。

在灾难面前,了解自己的身心状态,知晓自己是否处于应激状态,并有的放矢地进行相关干预,对于个体恢复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。

接下来我们按照严重程度,为大家介绍一下应激反应有哪些表现。

一、轻度应激反应

表现——轻度的情绪、认知和躯体症状。

例如:紧张、焦虑、食欲差、腹泻、尿频、出汗、坐立不安、失眠等,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小。

1.认知:            

以对身体敏感为特征,对身体各种感觉特别关注,并将身体的各种不舒服与“疫情”联系起来;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,记忆力下降等现象。例如有些人会对身体的不舒服特别关注,怀疑自己是不是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。

2.情绪:            

以对“疫情”的紧张、担心、焦虑、恐惧为主; 情绪容易烦躁,容易激惹; 可能会出现对“疫情”信息的愤怒情绪。个体可能出现与以前生活事件、心理困扰有关的抑郁、无助等情绪。

3.行为:            

可能会逃避、回避一些信息或者场景,反复去查看疫情的进展消息,测量体温,行为冲动,社交减少等。例如有些在家的同学会拒绝了解疫情相关信息,不和他人交流信息等。

4.躯体:            

可能会出现食欲差,恶心,腹部不适,腹泻,尿频,出汗,肌肉紧张及发抖,双腿乏力,头痛,胸痛,胸闷,手足无措,坐立不安等情况; 睡眠可能变差 (入睡困难、睡眠浅、早醒、多梦且多恶梦); 还可能出现血压、体温升高等情况。

二、中度应激反应

表现——可持续数小时,并明显影响人的躯体、情感和认知功能。

可观察到的症状有:生家人的气、在家易激惹、情绪紧张、缺乏工作动力等。

1.认知:            

可能出现记忆力、注意力有所下降的情况; 容易往更糟糕的方向去想。例如有些人很想通过努力工作来获得掌控感,于是把自己投入到紧张忙碌的工作中,精神和身体上都很消耗,出现了注意力下降的情况。

2.情绪:            

因人际、工作状态的变化或突然的人身自由限制,容易感到慌张、不知所措、担忧焦虑; 担心自己的身体情况; 感到沮丧、孤独、无聊、愤怒等。

3.行为:            

过度工作;对身体过分关注;生活不规律等。

4.躯体:            

以睡眠变化为特征:入睡困难或睡眠质量下降,食欲不振等。

三、重度应激反应

表现——严重影响工作和个人职责的完成,有可能出现一系列的精神病性症状。

1.认知:            

注意力不集中,记忆力下降;对生命、对社会感到不公;对自我工作无价值感。

2.情绪:            

面对大量病患出现的紧张、焦虑;大量付出后因为疫情并未理想地控制而导致情绪压抑和耗竭,面对外界的批评时感到绝望孤独,压抑和悲愤;担心自己、家人患病;对家人的愧疚;无助、悲伤。

3.行为:            

容易激动,饮食过度或食欲不振,冲动行为等。

4.躯体:            

长期紧张下出现肌肉紧张,坐立不安,睡眠差,血压、体温升高等;长期过劳导致的身心疲惫。

此外,在严重的恐慌下,部分人也可能出现以下焦虑障碍:

惊恐发作:

这是一种突如其来的惊恐体验,表现为严重的窒息感、濒死感和精神失控感。

个体可能出现突发的紧张、胸闷、心慌、濒死感等表现,此症状往往持续时间较短,一般为几分钟到半小时。

广泛性焦虑:

以持续的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显著紧张不安和担心,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兴奋和过分警觉为特征。

个体可能会担心各种事情和糟糕的结果,比如:可能会害怕并想象自己患病后的各种糟糕结果,感到惶惶不可终日。

强迫症:

个体因担心感染病毒、细菌,或影响他人,有可能会出现一系列强迫症状,如反复思考、反复洗手洗澡等。

疑病:

个体经过各种检查后结果为阴性,但仍担心或相信自己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(或其他疾病)而反复就医检查,尽管经反复医学检查显示阴性且医生给予没有相应疾病的医学解释,也不能打消其顾虑。

当上述情况严重时,应及时寻求精神科就医。

上一条:用健康的心态迎接复学
下一条:转发注册系统督导师完成的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心理应对》系列视频的通知
关闭窗口

攀枝花学院-心理健康教育中心.
地址:砺志楼负一楼 联系电话:3373969